這幾個月,我採訪不少25~35歲的年輕創業家,出於個人好奇,我總是在訪問最後問他們,為什麼要創業。
他們反應讓我莞爾一笑之餘,卻也突顯新一代對於工作&人生不同的價值觀。
詢問一家參加過多次世界咖啡比賽的咖啡達人:郭台銘批評,台灣年輕人以開咖啡廳自滿,你怎麼看?
咖啡達人回答:
咖啡代表懂得生活的文化。我倒想反問郭台銘--為什麼你員工那麼多人自殺?你是不是沒有給員工休息空間?
詢問一位入圍有矽谷創投聖經之稱的Red Herring全球科技百強的創辦人,為什麼想要創業,風險不是很大嗎?
他當下回應,似乎覺得我的疑問有點不可置信,
他說:一個公司工作三年薪水成長不到十%,才是風險,確定買不到房子是風險,確定不能生小孩是風險。
這位創辦人沒有dot com時代的燒錢,高本夢比的虛無,他工作好幾年之後才靠自己的力量創業,因為曾經親眼目睹網路泡沫那時的悲慘,他反倒在資金籌措,人員雇用,商機拓展上,異常的務實。
當上一代的人在批評下一代沒有企圖心,他們也必須注意到:
上一代的模式與標準已經過時。最簡單的例子,一個在大陸的製造業台商,靠著行賄,上酒家,甚至被客戶要求吸毒,你想,他兒子哪會想要接手製造業這種擰毛利的事業?
工作的型式也在轉變中。過去朝九晚五(或台灣的朝九晚「九」)的型態不符合人性。試想,當你的工作其實在家有一台電腦就可以做同樣的事情,為什麼要把人綁在辦公室一整天?自由工作者或是創業這種,壓力/成就都操之在己的工作方式能夠吸引一群人是有原因的。
當然,我們這一代還有很多改進空間。
開咖啡廳,經營民宿,如果沒有創新的經營模式,或是能擴大規模,充其量只是經營,不是創業。當老闆跟當創業家是兩回事。
開小店本身沒有錯,然而卻不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命脈。除非,台灣觀光能夠吸引世界各國觀光人口,要不然這種小店,只是自high。
我也會遇到,有人認為自己非常開明,很有國際觀,但是遇到印度人,大陸人,東南亞人,態度匹變。沒有親身了解,就先有預先立場,甚至不願意去了解未知,很可惜。有時候,台灣新一代可能沒有提一卡皮箱走遍天下的上一代還要勇敢。
純屬個人意見,歡迎不同看法的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