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如果您覺得茶水間的文章很適合嗑瓜子看戲,也請不吝於在您的 FTP (Facebook-Twitter-Plurk) 空間中,推薦茶水間一系列文章,給您的親朋好友,享受一起打屁的樂趣吧。
在純技術的領域裡面沒有黑與白#,盡顯商業駭客本色。
其中,博達案的“財務工程創新手法─海外關係人交易─表外負債”,我僅能表示震驚與叫絕。如書中介紹,誰能想像公開財報帳上現金達數十億的公司,最終是一場紙上富貴。
Vivian 在創業要成功,一定要懂現金流一文中,回覆有關老闆的「妙算」。
其實就這篇文章來說,「賴活」是果,「治理」才是因。
這延伸出幾個有趣的點:
一、帳務─稅務,如果只是將家用支出憑證報到公司帳上,這其實只能說是稅務規劃,透過這種方式來達到減少稅額或是入不敷出的假象。
二、帳務─出納,如果除了發票報帳外,該筆(私人)開銷的等價現金進入私人口袋,或是運用公司資金來消費,但所有權或使用權僅由私人擁有,這就是"妙算"的所在!
上述情況,依照股權結構不同,還可以再細分幾種情況:
A) 一人股東,這類型股東本來就是把公司當作財富管理用途,所以內外帳本來就一家親。
B) 多人股東,尤其是家族企業,無論是公開發行還是未公開發行公司,只要該家族能夠對企業進行實質控制,普遍來說,都存在「妙算」的情形發生。其實這算是控制股東對一般股東吃豆腐,但是股東的角色並不追求(道德)標準一致,即使是公開發行公司有這種惡習,只要 EPS 還說得過去股東會用股價當選票,市場機制會試著反應合理的價位。
上述情況,以新創企業為例,
狀況一,肥水不落外人田
CEO 用公司的錢給自己買 iPhone,或是高爾夫球證。
這些東西能實質對公司的幫助有多少,讀者可能心裡有數 (多數的產業來說)。
但是從創投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妙算」,創投對經營管理階層的「妙算」,因為創投與經營管理階層利益一致,所以容忍這種情況的發生,以等待將來的獲利了結。
狀況二,不能說的秘密
經營管理團隊,有的時候會對股東或是員工說,“我們很辛苦,身為 CEO,因為是創業,每個月薪水只領4-5萬元。”
其實這是銷售話術 (Sales Talk),認真就輸了!
一、收入結構 (package),除了每個月的薪水外,也包含了獎金和紅利。誰決定獎金紅利的發放和數額呢?
二、費用/支出,像是業務交際支出、交通費、油錢、電話錢、電腦錢等,很多都算作公司的支出,所以比照一般員工,這些人的薪水反而可能是淨收入。
其實類似的話術還很多,就像很多老闆會說,"投資人還是很挺我們,還是願意繼續投資我們。"
老闆沒說,你該懂得是,
- “雖然過去經營績效很差,但是找得到不了解我們的投資人。”
- “因為過去經營績效很差,投資人給的每股單價很爛。” (Down Round)
- “因為過去經營績效很差,投資人的投資條件多了很多但書或是不利公司的條款。”
- “種子時期的天使投資人,早已經在後面的增資過程中賣出部分持股回本了。”
狀況三,利益迴避
CEO 「私下借調」去下游合作大廠新成立的同性質部門,兩邊都給付薪水,這不但是利用公司資源幫自己接案,沒有迴避利益衝突,同時也違反了董事競業條款。
P.S 其實狀況二和狀況三,我現在就面臨(處理)這樣的問題,去年因為朋友的介紹,投資了一家四年左右的公司,現在因為公司治理問題,我這個禮拜和上個禮拜,都各參加了一次臨時股東會 :(
那重點來了,面對這些私下操作,小股東該如何自處呢?蒐證後在董事會中舉發嗎?那重點來了,面對這些私下操作,小股東該如何自處呢?蒐證後在董事會中舉發嗎?
回覆刪除這樣子我該投資某家新創企業嗎...down round時本身創辦人的股份也會被嚴重稀釋 這個難道也可以操作嗎?
回覆刪除大開眼界。
回覆刪除我在"業務導向 vs. 資源導向" 一文,回覆了您。
回覆刪除每個狀況都是個案,僅能分享個人經驗,還沒有能力提供 SOP
敬請期待下個月的文章。ccc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