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團隊經營] 您說完了嗎?

package_utilitiesHacking 老闆

員工不只聽您說些什麼,也在看您做些什麼,言行合一絕對才是上策。如果言行不一,員工通常就會往您期望的相反方向前進。至於那些讓員工搞不清楚你在幹些什麼的老闆們,您的員工將帶給你的驚喜那可就更大了。

 

calm-guy話說有天我前往某位事業有成的友人-小張家中進行拜訪,因為彼此都有小孩,所以話題一度來到了小孩的身上。老實說,教小孩我並不拿手,甚至老是被我老婆數落。儘管如此,聊一聊這類話題倒也還行。沒想到話題一開,小張可是馬上眼露光芒,似乎有很好的經驗令他不吐不快。遇到這種狀況,我當然是洗耳恭聽,如果能夠因此獲得一兩個撇步,那還真是賺到了。只見他興高采烈的說道:「我從小就很注意培養小孩的獨立性,所以我都一直跟他說遇到困難要自己想辦法解決。」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話,但是因為我一直擔心我家的老么太過依賴(沒辦法,老么都有天生的優勢),所以馬上激起了我的興趣。

正當我想進一步詢問他的撇步時,就看到他那五歲的小兒子咚㝫咚㝫的跑過來,對著小張說:「把拔,我衣服上的扣子扣不起來!」像小張這樣事業有成的人,當然知道冷落客人是很沒禮貌的事情,所以就跟他的兒子說:「把拔現在沒空,你去找媽媽幫你扣。」小孩還沒離開,小張倒是急忙的跟我解釋說這是他第一件有扣子的衣服,所以還不太會扣扣子,似乎深怕我因為這段小插曲而不悅。老實說,對於小孩不受控制的行為,我早已經習慣,所以根本不會感到不悅。不過也因為這段插曲,讓我打住了繼續追問小張的想法。理由很簡單,因為我認為他的小孩並沒有像他講的那般獨立。小張前後不一致的言行,前面說到很注重培養小孩解決問題的能力,後面卻馬上要遇到困難的小孩尋求母親的幫助。何者會造成真正的效果?因為前者僅是小張的說法,而後者卻是小張所採行的作法。說與作之間,何者才有真正的影響力,應該是再簡單不過的選擇題了。

教育小孩如此,教育員工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都知道說與作之間應該一致,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我們也相信除非老闆就是來亂的,不然應該不會讓這種言行不一的問題發生才是。等等,真的是這樣嗎?

前一陣子,我跟之前的同事在聊天時,他提到他覺得公司不好混,因為作不好時老闆會罵人。我聽了之後,老實不客氣的回他,我覺得公司超好混。當然,他絕對不會就這麼接受我的答案,所以繼續追問我的理由。老實說,這個老闆雖然會罵表現不好的員工,但是罵人的程度還算一般而已。而對長年打滾於職場的老手而言,老闆的責罵不但不入他心,甚至可以轉化為對工作偷雞摸魚的補償。所以責罵本身沒有任何的效果,真正的效果來自於實際的獎懲制度與公司文化。如果公司對於表現不好的員工,不但沒有懲罰,甚至加薪、獎金、年資到了的固定升遷樣樣不缺,這樣的公司還能夠冀望擁有表現優異的員工嗎?會有啦,畢竟根據統計學的常態分布,總還是會有認真又表現優異的員工會出現在各個角落。但是,殘酷的事實是,這類所謂認真又優異的員工最後只有兩種下場,一種就是學聰明了,知道怎麼樣才能夠在公司裡過的輕鬆又自在。另外一種就是想不開,負氣出走。不管是哪種情況,對公司而言其實都沒有差別,結果就是認真又優異的員工越來越少,公司正式步向”劣幣驅逐良幣”的循環當中。最後終於成就了公司瀰漫著混水摸魚的文化風格,再也難以改變了。

聽起來這麼可怕的問題,睿智的老闆們怎麼可能會容許它的發生,甚至是始作俑者呢?是的,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小孩依賴成性,但是就是有越來越多的小孩無法獨立自主。除了父母自己忘了言行合一的重要性外,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則在於對小孩的過度重視。所以一個每天忙於私事的老闆,其員工想必也是私事繁忙。一個因為重視而不敢在實務上要求員工的老闆,其員工的表現絕對是江河日下。講的再多、再好,都抵不過一個行為的影響。哪怕只是一個不經意的細微行為,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在上位者實在不可不慎啊。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關於帶人的幾個啟發

大家好,不好意思啦,最近因為媽媽住院,自己的家又因為流浪貓到前陽台LONG STAY帶來跳蚤之災,家事公事之外,跳蚤還叮了我40-50個包,蟲蟲大戰實在搞個家裡人仰馬翻,遲交了這篇應該於五月底提交的稿子。

這次,我想介紹一本最近編的、也很有啟發的與領導管理有關的新書,日文原書名的中文直翻是「相信人,別相信事」,這個概念在一次李開復演講時也提到類似的觀念:「對人要信任,對事要再三確認」。(中文書名轉很大《第一次當主管就該學會的領導技巧》)

我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是:相信一個人工作時認不認真、努不努力,與這件工作到底有沒有確實做到好、做到位,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以前有個同事,常常感嘆自己工作很認真很努力,對公司也很認同很忠誠,對工作內容也很有熱情。但是,他做出來的工作成果就是與標準有點距離,有時候甚至需要別人幫忙重新來過。我可以相信他主觀上的心意動機,但客觀上的行為表現卻是影響團隊績效的關鍵。所以,我還滿認同作者提出來的觀點。

書裡面還有一個重點簡直讓我「換個」腦袋,就是有關「做決策」這件事。以前,當人部屬時,我曾經遇過一個主管,非常不容易做決策,或是總是要拖到最後才要做決策,常讓做事的我感到困擾。這件事常常造成我和主管關係失和。我也想過他的處境,他一定是想要做出最好的決定,才會這樣猶豫不決。作者對於做決策這件事,有非常獨到的看法,他認為做決策的關鍵不是要「正確」,而是要快;而且,關於「快」,不是趕著把事情做出來,而是比別人快。

以下就針對這兩個重點,摘錄精采書摘分享給大家:

■對人要信任,對事要再三確認

基於「對人要信任,對事要再三確認」觀點,作者指出,主管與經營者在每天處理日常工作中,為了把事情做到位,能順利貫徹決策、達成工作目標,就要把握三個帶人做事的關鍵技巧:

1. 用「數字」說話
2. 靠「溝通次數」培養交情
3. 到「現場」找真相

第一個關鍵技巧是「數字」:數字是老闆與上司在和部屬溝通時,最具體也是最重要的表達方式。例如:「上個月的營業額是一百萬日圓,這個月是一百二十萬日圓」,這樣簡單的說明方式可以讓對方在短時間內就理解狀況。這就是「用數字說話」的效果。如果沒有數字作為討論的根據,就只能憑空想像,這是很不切實際的。上司只憑模糊的概念摸索,絕對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同樣地,數字也是上司確認部屬是否確實把事情做好的重要指標。

第二個關鍵技巧是「溝通次數」:如果主管以為自己只要把想法向部屬說過一遍,就期待對方可以全盤接受與理解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這種結果只會讓上司與部屬之間的關係漸行漸遠,無論時間經過多久,事情都不可能會做好。
因此,傳達訊息給對方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溝通的次數。同樣的說明不管重覆幾次,老闆或上司都得發揮耐心,直到員工將工作完成為止。總之,溝通時千萬不能抱著「只要有說就好」的心態,因為這樣等於什麼都沒做。

第三個關鍵技巧是「現場」:總是關在辦公室開會的人就是不明白「真相就在現場」的道理。不知道真實情況就做決定,當然無法得到滿意的結果。在這種上司手下工作的人,也只能說是種不幸。身為主管或老闆,必須經常到現場走動,了解真相。更何況,一般員工的心態是對主管「報喜不報憂」,沒有人會想從自己的嘴裡說出讓主管生氣的真相。因此,當主管親自到現場視察時,就必須有一套制度讓員工可以向主管提出符合真實狀況的正確報告。

我認為經營公司和帶人做事都離不開以上三個關鍵技巧。不管你是帶人的主管或是公司的經營者,如果可以經常用「數字、次數、現場」這三個關鍵技巧來檢視自己的工作,就可以釐清各種問題,並輕易找到對症下藥的解決方法。


■主管的決定未必要「正確」

一般人都認為老闆或主管的「決策」,必定正確穩當,其實不然。「決策」是否正確並沒有標準答案,即使決策獲得公司內所有員工一致認同,但如果產品推出後,市場反應冷清,買氣不佳,照樣得宣告失敗。因此,只有「客戶」才有資格回答什麼才是正確的決定。

就像出版一本書,出版社不能單方面認為作者寫了一本好書就一定可以暢銷;現實狀況是「賣得好的書才稱得上是好書」。決定書是好是壞的人,絕不是作者、編輯、而是實際掏錢出來購買的讀者(客人)。正因為如此,誰也不能斷言,老闆或主管做的決定一定是百分之百準確。

所以,決策不一定要「正確」,但必須要「快」!也許有人想問,「決定下得太快,萬一錯了怎麼辦?」我會反問:「花更多時間思考的結果,就一定不會錯嗎?」所以,重點不是一定要做出正確的決定,而是要盡快做出決定,發現做錯了,立刻修正就好。

你越快做出決定,就越快知道這個決定正不正確,修正的速度也會更快。為了等著做出正確決定而錯失時機的人,因為已經錯過時機了,等於永遠不會做出正確決定。老闆或主管的工作不是不能犯錯,也不是不能失敗。如果誤解了這個道理,就會把「為了避免失敗」當成拖延決策的理由。

■快,是指比別人更早搶得先機

做生意講求「速度」是大家都了解的道理。但商場上講的「速度」,其中真正的涵義,卻少有人理解。經營事業要求的「速度」,是指「比別人早一步搶得先機」,而不是趕著把計畫完成。
我們公司武藏野在二○○○年時,曾榮獲「日本經營品質獎」。這個獎的目的是為了表彰持續精進、追求卓越經營績效的企業。官方網站中詳細列出了過去獲獎企業的得獎理由,這些獲獎企業包括豐田、松下電器、富士、IBM等。

武藏野之後又陸續於二○○四年,二○○九年提出申請,但只有在經營績效成績最差的二○○○年得獎。其他兩次的申請,雖然評比分數提高了,卻始終無法再拿獎。無法獲獎的理由其實非常清楚,因為競爭對手增加,比較標準變得更嚴苛,所以不容易得獎。換句話說,能夠得獎,是因為比別人更早一步搶得先機的關係。

這其中的道理就是,越早開始就越有機會成功,就算成績中等,也能拔得頭籌。
日本最大的網路購物網站「樂天」,早已在市場佔據大餅;利用網路販賣文具用品的「Askul」也是如此;「黑貓宅急便」更是宅配運送業中的佼佼者。這些企業共同的成功因素,都是比別人早一步搶灘成功的緣故。比別人早一步開跑,就算跑得比較慢,也能夠贏得比賽。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該不該念MBA呢?


最近有很多朋友跟我討論念MBA的必要性,他們工作三、四年了,在某些領域也小有成就,卻發現同儕們一個個擠上MBA的列車,負笈歐美取MBA經去了。

老實說,我自己也很困惑,不要說台灣人了,年屆30的美國朋友們也都一個個念起part-time或是假日MBA,對他們來說,這個文憑是在自己組織裡上升的重要工具,沒有不行。

這趟來巴黎又跟某位朋友聊到,我們聊著聊著,我忽然想起我在舊金山跟前公司CEO見面時的討論,我問過同樣一個問題。

關於這位青年創業現年32歲已身價不斐的傢伙其他事蹟,請參考這篇文章

他給我的回答如下:

『MBA是有意義的,在我創業的過程中,就有那麼幾次我衷心希望我念過MBA,因為有些錯誤或教訓你不會想要在實戰中學到,代價太高了』


『但我還是要說,如果你已經很清楚知道你想要做什麼,那麼你應該跳過MBA直接撩落去。但對於那些對business有興趣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人,MBA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聊到這裡,朋友與我嘴角泛起會心的微笑,是的,我們懂了。因此,朋友會去念已申請上的MBA,而我會自己搞我的東西。

這裡我還學到兩堂課:

  1. 這東西花了一年才懂,那我還有多少東西老來才會悟道阿?
  2. 多串們子還是有用的,們子要用時才不會方恨少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華盛頓大學上課筆記』執行的秘訣 - by Robert J. Herbold (微軟前COO,營運長)




去年心血來潮,拿了政府的錢去了美國一趟,參加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Global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Program』,內容是以企業領導人,以商業界的眼光下商業全球化這盤棋,討論現下實務經濟學中討論的『比較利益原則』、『市場開放』、『關稅』、『補貼』、 『WTO』與『談判』的同時,我們也討論領導人常見的錯誤,與『市場導向行銷』的概念與實務。

這篇部落格會cover我第一部分的心得,這部份是由Robert J. Herbold帶領的,主要探討危機與變革管理。

先介紹一下這位營運長的簡歷,在微軟之前,他在P&G做了26年,最後五年擔任P&G廣告與資訊服務部門的資深副總,1994年被挖角到微軟,主要負責統一微軟各個海外分公司的標準,與公司內IT部門雜亂無章的狀況。 他在微軟的期間內,微軟盈餘成長4倍,淨利成長7倍,就算他運氣好好了,這種成績也不是只靠著『市場氣氛』就烤的出來的,是個真功夫底子很深的人。

在課程開始之前,電子黑板系統中就堆著滿滿的閱讀,仔細一看,全都是華爾街日報、Business Week『商業 週報』、Fortune『財富雜誌』的文章。我知道你在想什麼?不,他不是那種隨便翻翻報紙雜誌找兩三篇文章就出來大放厥詞、騙吃騙喝的人,仔細看了一下內容,所有文章都是以『公司』或是『領導人』為分類編制,再細看文章的撰寫時間,有90年代的有兩千年開頭十年初、中、後期的文章,這表示這位老師從茫茫書海中找到 一個研究對象,就開始一路追蹤,或是他有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強大資料庫做後盾,這種資料庫在美國少見的某些顧問公司、金融機構或是媒體公司才可以找到,但我寧願相信老師英明,努力不懈。閱讀完一個標的後,我們對這標的近10年發展得情況已經了然於心,可以進行初步的討論了。

老師上課的方式也很有意思,他永遠有比閱讀多得更多的標的可以隨手拈來,他會先介紹標的的背景資料,然後開始觀察這標的的領導人決策、股權架構、策略、領導人特質、領導團隊架構、產品,依照時間慢慢往前進,讓這些因素反應在股價與公司的盈餘淨利的表現上,等到危機形成,他會要求我們分成小組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危機,如果我們是領導人,如何帶領公司度過難關。討論結束後,小組們在課堂上分享彼此的結論、彼此的建議,接著老師會介紹這些公司領導人所採用的方法,讓我們有再次加以比較,當然,有些方法成功,有些方法失敗。

分組討論是最好玩的部份,同學們從不同國家,不同專業,不同年紀,不同職業階級中來,大多時候可以互補 彼此的盲點,所想到的解決方案也相當『天馬行空特性的務實』,舉一個例子吧,我們組內來自巴基斯坦的Saulat就曾大力主張公司申請破產,在法律的協助下尋求政府bailout,技術性的切除公司龐大的債務,再細心 的把公司主力集中在某些產品,其餘部分賣掉,概念有點像不死鳥飛進火山裡,燒掉破舊的身軀,再以新的姿 態重生這樣,夠有趣吧?

當然,這是理論,連老師都認為不要靠政府比較好,能從政府那邊拿回1/20已經可以偷笑了! 總之,case輪番上陣,一個接著一個,討論與講課交錯,每節課我們都被擺到開船的位置,問自己會怎麼開這條船,轉危為安。

我印象最深刻的case是飛雅特汽車Fiat重生的故事,以下是當時Fiat所面臨的狀況:

  • 1983: Founder’s Grandson Gianni Agnelli 當上董事長 
  • 1999: 家族成員持股31% 
  • 2001: Fiat損失 $1.3B Fiat的營運已經失焦,跨足汽車、能源、保險、出版等...變成一個難以管理的怪獸。 
  • 2001: Fiat將20%的股份賣給GM,換得2.4B USD現金外加上協定Fiat能以市場價值把整間公司丟給GM經營。 
  • 2002: Business Week 聲稱,Fiat完蛋了!!
  • 1995 - 2002: 市場佔有率縮水33% 2002: 淨損$700M 
  • Dec. 2001 - Dec. 2002: 股價掉了55% 2000-2003:換了4位CEO,全都是家族相關人士。 
  • 2003: Fiat好不容易擠出個產品Stlio,風評卻是『很醜又很貴』 
  • 2003: Fiat的設計被評為『四四方方像盒子一樣,一點都不起眼動人』


如果你是新上任的CEO,你如何解決問題,帶公司起死回生?

討論中,大家立刻就找到問題所在,這是一個『家族企業』,有太多裙帶關係與官僚氣息,這阻礙了所有大動作的變革,偏偏,這些大動作的變革正是Fiat目前所需要的,而Fiat正是因為家族中再也沒有辦法找出適合的人 選擔任CEO,才不得已請求外援。當然,解決家族企業的問題後,接下來就要重整公司,跟投資人、政府與銀 行周旋解決債務問題,資金問題,重組公司結構與集中火力於核心產品,賣掉非核心部門,關掉多餘的工廠, 但同時更有效率地生產,增加R&D的預算與執行效率...等。

而這些也是這位2004年新上任的CEO所完成的,Sergio Marchionne,曾是某間化學公司的CFO與CEO。總 之,這位新CEO施展魔法,完成上述這些事情,轉虧為盈,並在2006年發出久違的股利。

真可怕,讀者們應該要知道義大利人的家庭觀念非常的重,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比之中國家族或者有過之而無 不及,這位外來CEO如何斬斷這家族對Fiat的依戀而且讓這家族同意他在很多最痛的地方動刀?他又是如何跟 GE、政府、銀行們談判,扭轉他們對這間公司的信心,讓這些單位能繼續支持他的改革?

“He threatened to walk away from Fiat!!”老師說。他先把自己塑造成『最後的救星』,再向這些公司威 脅說你們如果不給我我需要的支援,我立刻就離開。這些公司當然很害怕這間義大利民族英雄所創的公司、義 大利最大的公司、雇用非常多義大利員工的公司聲請破產,加上這位CEO展現出無可比擬的決斷力與執行力, 於是慢慢的也願意幫助Fiat度過難關。

這時候,Saulat又發問了:這些問題都是這麼輕易的可以解決,我們了解問題後,經過有系統的討論,坐下來 想想,幾分鐘後就有個不錯解答出來,為什麼這些公司呆坐好幾年,眼見公司運勢急轉直下,卻全都束手無策?

『好問題!』老師說。

Business本來就不難,是人們把它搞得很複雜的,人們自傲,人們侷限再自己過去成功的模式,人們忽略掉 很多警訊,人們把事情做的很複雜,人們給自己很多藉口... 等,才會陷在死胡同裡面出不來,不然抽出來看, Business本身是很直覺,很簡單的東西。

『那您認為雇用麥肯錫這些顧問公司再這裡有用嗎?』我接著問。

『你剛好問到一個不太鳥顧問公司的人,我待過的公司不管是P&G或是微軟,都對顧問公司有點微辭,但硬要我擠出一個答案的話,就是那些東西看看就好,千萬不要完全照著做,不然會有大麻煩』。

總結一下我在這堂課程中學到的東西:

  • 你必須對你自己與周遭的環境非常清楚,不然你看不清事實的真相,會陷在過去成功的模式中無法自拔,多 看看報章雜誌或任何別人對自已的意見,不要跟柯達一樣,柯達CEO在2005年說,I saw my first digital camera at Kodak twenty years ago. I knew right then that this company was going to transform itself. 但柯達在2005年以前早已經失去底片、相機的所有市場,還曾有笑話產品:需要底片的數位相機問世,輸掉市場以後,CEO竟然還可以自大且不自知到這種程度。
  • Keep the decision team small!! 不要小看一小群人的力量,Apple在研發iPod時,Apple裡面只有iPod的相關4-5個 人知道有這個專案,但iPod打敗Sony,並徹底的扳回Apple龍頭的寶座。
  • Be a tough leader/manager。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很簡單,但如果領導人立場不夠堅定,不能夠貫徹心中的藍圖,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會因為很多外來變數變得非常複雜,最後根本什麼都沒有辦法解決,一發不可收 拾。學學 Sergio Marchionne,用簡單的方法,但是強力的手段解決Fiat的問題。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管理流言終結者』賣鬧了!我們彼此都知道那是藉口(1)



管理者也是人,也會失誤,也會犯錯,是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身為員工,我們當然希望管理者能夠就事論事,承認失誤,並在最短的時間內修正,然後帶領公司往對公司最好的方向前進。如果能夠做到這樣,我想所有員工都會起立鼓掌,報以最大的敬意,畢竟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阿。

但是很多時候,管理者們會拿出很多似是而非的藉口,企圖掩蓋過失,更有甚者,會真的buy in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藉口,深陷泥沼而不自知。對一個公司或是組織來說,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該管理者就不會給『修正』留下任何空間,自我捍衛該藉口,管理錯誤所造成的結果越來越嚴重,終於到達不可收拾的程度。

真理越辯越明,『賣鬧了!我們彼此都知道那是藉口』這個系列會進一步審視這些藉口,看看經過邏輯的辯證下,這些藉口的邏輯強度是如何,文章最後,我想問問大家,如果你的管理者了管理的錯誤,你會如何告訴他?

軍令不明,是將領的責任

員工根本搞不清公司的走向,上層的管理幹部每個人說出的公司方向天差地遠,不在同一個畫面內,做的事情也都七零八落,互不相關,管理者卻說:『管理者卻不這麼想。計畫已經確定,執行也很順利,只是,很多是不適合在當下公開說明而已。』

還記得吳奇隆系列電影嗎?當他騎著超級酷的野狼,轉過街角停在剛放學女生面前,酷酷的說:『上車』時,你知道女生們一定會回答『去哪裡』嗎?

是的,去哪裡?如果不是我想去的地方,為什麼要上車?就算是我想去的地方,我想如果是怪叔叔來載我,我想我還是不會上車的。

於是我上了車,以為他是吳奇隆,半路上他卻打回原形,變回怪叔叔,這就是員工的感覺。

當管理者沒有交代好方向,公司中各個團隊的頭就會開始自己訂定方向,這法則不只適用於產品線的各個團隊,連會計,行政都適用。上面沒有方向,或是不知道方向,我當然照我的意思做了。

這當然不能怪員工,請看當年孫子斬吳王兩妃子的case(白話文就是孫先生,可是孫先生好像都指孫文),他說:『軍令不明,是將領的責任,軍令申明之後 依然嘩亂,就是軍士的罪責。』

是的,軍令不明,是將領的責任,而後才輪到軍士。管理者,你不能不給好方向阿!不僅要給好,還要確定大家的畫面都是一樣的。

再拉回來說吧,如果一個管理者底下有3個團隊,他只管其中一個,確定該團隊運作順暢,但是其他兩個都不管,我們假設這兩個團隊花20%的時間尋找『心』方向就好,這就浪費掉公司14%左右的資源,這樣浪費資源,可都是管理者的責任喔。

因此,給好方向,並確定大家在同一畫面上,是管理第一要務,哥倫布絕對不會跟他的船員說:『方向只有我知道就好,但是你們要負責掌舵』

跟團隊賭氣?我們算算成本!

當管理者跟某個團隊有所摩擦,並且衝突越來越嚴重時,員工不僅看不到他處理,還聽到他說:『肯出來處理,一定可以順利解決,問題是,如果一開始就處理,那麼處理完了又怎樣?大家會服嗎?處理完了之後,一切順了,這個團隊只會更加自以為是,更加驕傲,那成功只是一時的,立刻在不久的將來,team leader又會帶著一群人恢復本性,那麼這段時間又浪費了。開公司需有短期也要有長期打算,如果為了長期,那麼太早處理,不見得一定好。因為長期要成功,關鍵是團隊,而非短期的成功。』

老實說,聽到者個想法的時候,我沉吟了一下,我一直以為公司相當於管理者的小孩,團隊也相當於管理者的小孩,因此管理者會用愛護自己孩子的方式去帶團隊,看來我錯了。

我從來沒有聽過一個家長會說:『我為了整個家庭的成功,當小孩有行為偏差時,我會先忍氣吞聲,不去處理,爾後等他慘慘的失敗了,我再走過去說,你這白痴,還是聽我的吧』

這裡有太多的但書,太多的變數,通常一個小孩變壞,受害與痛苦的是全家人,這不是單單切割關係就可以解決的,畢竟他身出於你,家庭的名聲,歷史,與未來全都會蒙羞,畢竟他是你教出來的,好好想想要如何在警察局門口回答記者的詢問吧。

大家都知道,當小孩行為有偏差,越早處理越好,當問題方興未艾,是最佳時機,不要等到星星之火都變成燎原大火,這時候,早就已經來不及了。

我們假設某管理者跟他的團隊賭氣賭了五年?然後想要處理掉該團隊,一了百了。五年,這是60個月阿,我們假設該團隊有10人,每人月薪4萬吧,這管理者就整整把2400萬白花花的銀子丟到水裡,我只能說這是個慷慨的錯誤。

還是老話一句,及早處理,以策安全。

除非是死諫,否則員工過一天算一天

以熱血的精神與角度來說,員工一遇到管理者有失誤或是問題的時候,當然要見義勇為,提出諫言,就像所有管理者都會說:『如果你是人才,如果你有經驗,我不相信你在這種團隊中,能夠待得下去。你應該立刻可以看出問題,並可以與管理者做良好的溝通,甚至幫忙解決問題。也許管理者一直就是等這種人的出現。』

老實說我也非常贊成這樣的精神,但是有個但書,那就是管理者要聽得進去。如果他一直看到周遭因為諫言而產生非常多的衝突,如果他看到那些開國元老一個個中箭落馬,甚至還被從墳墓裡挖出來鞭屍,他作何感想?

他上有高堂下有妻小,犯不著拿它全家的性命賭管理者的開心吧?窩著唄,待著唄,拿時間換錢外加騎驢找馬著唄。

我這麼說吧,你有聽過白色恐怖時期還到總統府去抗議該國家施政有偏差?這不是找死嗎?當然移民先!

移民先!那管理者就可以以該國家的移民率來衡量他是否受諫。環顧周遭,還有老臣嗎?

聊到這裡,如果你是管理者,你希望員工怎麼跟你諫言?如果你是員工,你會諫言嗎?你會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