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Why We Wanna Be The BOSS!

這幾個月,我採訪不少25~35歲的年輕創業家,出於個人好奇,我總是在訪問最後問他們,為什麼要創業。
他們反應讓我莞爾一笑之餘,卻也突顯新一代對於工作&人生不同的價值觀。

詢問一家參加過多次世界咖啡比賽的咖啡達人:郭台銘批評,台灣年輕人以開咖啡廳自滿,你怎麼看?
咖啡達人回答:

咖啡代表懂得生活的文化。我倒想反問郭台銘--為什麼你員工那麼多人自殺?你是不是沒有給員工休息空間?


詢問一位入圍有矽谷創投聖經之稱的Red Herring全球科技百強的創辦人,為什麼想要創業,風險不是很大嗎?
他當下回應,似乎覺得我的疑問有點不可置信,
他說:一個公司工作三年薪水成長不到十%,才是風險,確定買不到房子是風險,確定不能生小孩是風險。

這位創辦人沒有dot com時代的燒錢,高本夢比的虛無,他工作好幾年之後才靠自己的力量創業,因為曾經親眼目睹網路泡沫那時的悲慘,他反倒在資金籌措,人員雇用,商機拓展上,異常的務實。

當上一代的人在批評下一代沒有企圖心,他們也必須注意到:
上一代的模式與標準已經過時。最簡單的例子,一個在大陸的製造業台商,靠著行賄,上酒家,甚至被客戶要求吸毒,你想,他兒子哪會想要接手製造業這種擰毛利的事業?

工作的型式也在轉變中。過去朝九晚五(或台灣的朝九晚「九」)的型態不符合人性。試想,當你的工作其實在家有一台電腦就可以做同樣的事情,為什麼要把人綁在辦公室一整天?自由工作者或是創業這種,壓力/成就都操之在己的工作方式能夠吸引一群人是有原因的。

當然,我們這一代還有很多改進空間。
開咖啡廳,經營民宿,如果沒有創新的經營模式,或是能擴大規模,充其量只是經營,不是創業。當老闆跟當創業家是兩回事。

開小店本身沒有錯,然而卻不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命脈。除非,台灣觀光能夠吸引世界各國觀光人口,要不然這種小店,只是自high。

我也會遇到,有人認為自己非常開明,很有國際觀,但是遇到印度人,大陸人,東南亞人,態度匹變。沒有親身了解,就先有預先立場,甚至不願意去了解未知,很可惜。有時候,台灣新一代可能沒有提一卡皮箱走遍天下的上一代還要勇敢。

純屬個人意見,歡迎不同看法的讀者回應。

19 則留言:

  1. 這群人中,有沒有工程師出身的?他們怎麼想?

    回覆刪除
  2. 有工程師也有行銷文科的人,工程師認為,與其到大廠去賣肝,倒不如來小公司做事,還比較有成就感by 執迷鳥

    回覆刪除
  3. 1 有意義且值得討論的議題。
    2 不管是何世代,創業的成功關鍵因素是不變得。只有有效執行適當的策略,
    創業才得以有成。
    3 我在1989年,在香港機場遇到兩位三重的黑手,不懂任何外語,卻已前去非洲
    修機器回來,當場令我敬佩不已。可是今天還是這樣嗎?以前或許是需勇氣,
    今日卻需膽識及建設性的計畫。

    回覆刪除
  4. @金貝木,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我想針對您的第二與第三點問問題:
    2. 『有效執行適當的策略』->依照您的經驗,在公司初創之期,最重要的策略與步驟是什麼?
    3. 膽識與建設性的計畫跟以往單純的勇氣有什麼不同?

    回覆刪除
  5. @執迷鳥,你知道這些人的社群要如何接洽嗎?

    回覆刪除
  6. join Appworks Jamie's monthly mixer party

    回覆刪除
  7. good suggestion。我知道這個,但是我也想知道一些比較傳統的,想說有沒有,畢竟創業不是只有這兩年才開始的。

    回覆刪除
  8. 1 成功關鍵因素相同,但需要適合當時環境條件的策略。公司初創的策略只有
    一項,就是"活下來"的策略。
    2 以前所謂創業,大約就是將現有的產品的成本做好一點,然後勇敢走出去,
    讓客戶接受。
    1989年我拜訪荷蘭客戶,他帶我去看他倉庫的電腦庫存,我看了,嚇了一跳,
    幾近一半是不良。他很高興告訴我,只要有50%是良品,就很高興了
    ,很值得了。
    現在你能如此創業嗎?

    回覆刪除
  9. 上次跟金貝木喝咖啡時,有幸耳聞金貝木分析過去創業的環境,可以請金貝木先生寫一篇當初創業環境的文章跟大家聊聊,讓大家比較比較嗎?

    回覆刪除
  10. 一言以蔽之,曰'心中所圖謀者,大也'。

    Red Herring 不只是公司間的角力,也是創投業者間的角力。

    想請教金貝木,

    『公司初創的策略只有一項,就是"活下來"的策略。』
    -> 如果資金來自於創投業者時,依然是這樣的策略嗎?

    回覆刪除
  11. 1 資金來自於創投業者,你更需要有強而有力的有效" 活下來 " 策略。
    因為創投業者不是慈善機構,它設定的期間內看不到樂觀的進展,它是會毅然地
    抽出資金的。
    2 創業者會因自己的理想、成就、抱負而投入。創投業者只為賺錢而投入。
    3 我公司曾投資一技術團隊,人力資源包含數位擁有技術的博士,後來,市場尚未
    成熟、產品未能有效完成,致使不斷調整方向,幾個投資者都放棄。
    4 如你再有興趣討論,我很歡迎。

    回覆刪除
  12. @金貝木,承上列第三點,投資者放棄以後所採取的動作是什麼呢?

    回覆刪除
  13. 1 先止血,不再投錢,先觀察一段時間。最後,殺出、認賠了事。
    2 創業成功是不簡單的。公司初期活下來,並不見得就能持續活著。
    約略統計:可以活過十年的企業不超過15%。
    3 我們朋友討論,依經驗有一共識:一個公司能活過三年,就有機會活倒七年。
    可以活過七年,就有機會活到十五年。可以活過十五年,就有機會活到三十年。

    回覆刪除
  14. 了解,再請教幾個問題,以您個人來說,您會投資有哪些條件?
    您會投資新創公司嗎?如果會,您如何看新創公司?如何決定要不要投資?

    回覆刪除
  15. 1 產品與經營團隊的經營能力是我關切的因素。投資需有長期的想法,因此要審慎
    評估。
    2 新創公司想當然需有創新價值的能力,這能力含兩方面的能力:
    一 是定義新價值能力,
    二 是實現新價值的能力。
    3 新創公司仍須管理,故基本的經營能力也是必要。
    4 新創公司的投資,專業技術能力是關鍵,組織管理不能是負分。
    以上供你參考

    回覆刪除
  16. 1 產品與經營團隊的經營能力是我關切的因素。投資需有長期的想法,因此要審慎
    評估。
    2 新創公司想當然需有創新價值的能力,這能力含兩方面的能力:
    一 是定義新價值能力,
    二 是實現新價值的能力。
    3 新創公司仍須管理,故基本的經營能力也是必要。
    4 新創公司的投資,專業技術能力是關鍵,組織管理不能是負分。
    以上供你參考

    回覆刪除
  17. good suggestion。我知道這個,但是我也想知道一些比較傳統的,想說有沒有,畢竟創業不是只有這兩年才開始的。

    回覆刪除
  18. 1 成功關鍵因素相同,但需要適合當時環境條件的策略。公司初創的策略只有
    一項,就是"活下來"的策略。
    2 以前所謂創業,大約就是將現有的產品的成本做好一點,然後勇敢走出去,
    讓客戶接受。
    1989年我拜訪荷蘭客戶,他帶我去看他倉庫的電腦庫存,我看了,嚇了一跳,
    幾近一半是不良。他很高興告訴我,只要有50%是良品,就很高興了
    ,很值得了。
    現在你能如此創業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