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98一間四川菜館陳設的海報,毛主席照片則是在入口處可以看到)
這篇文章是寫給所有對大陸mobile與web start-up有興趣的人看的。
這趟旅程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一開始這旅行的目的只是想去參觀一下朋友R在北京的生意與人脈,後來R實在太忙,美洲與亞洲飛來飛去的時前僑不攏,本來預計跨年左右出發的旅程就這麼擱著。因為不甘心機票解約要賠償手續費,老婆幾乎天天到旅行社報到,硬是在春節滿檔的班機中榨出了兩個機位,為了展示誠意,我也就閉嘴走回臥室收收行李,在凌晨五點時踏入計程車,前往機場。
我對名勝古蹟本身就沒有什麼興趣,管他紫禁城也好,頤和園也罷,我都只當做是人擠人而且很吵的地方,不怎麼關心,於是我在出發前聯絡了『街旁』的劉大衛,希望過去時能跟他聚聚,聊聊他的心得,多了解一下對岸的start-up,同時在出發前夕,我也在google talk的閒聊中搭上了在商業雜誌社工作的老朋友N,他很熱心的幫我寄了封Email給Wooha的C,連絡上也好,沒連絡上也罷,總之放假去走走,順便找幾位老朋友新朋友聊聊吧。
R朋友說得很對,Nothing Happens Until You Get There!這趟旅程,註定是老婆以後邀功的無敵金牌。
我們晚點再來聊我的奇遇記吧,先來談談市場面的東西:
市場大到天天跨年,Mobile的普及率呢?
這種觀察市場的旅行,切忌的就是天天『打的(叫計程車)』。如果你不了解當地人的生活起居,那你註定只能瞻仰冷冰冰的數字與圖表,永遠不會有心靈上被震攝的感覺。你看過跨年101放先火前後捷運裡面那種沙丁魚罐的感覺嗎?台北大概一年會有一次吧?但我跟你說,北京一天會有兩次!分別是上班與下班,有圖為證:
在這些人口中,我左盼右盼,竟然找不到老人!不,更精確一點來說,我幾乎找不到看起來40歲以上的人,這麼多年輕人口,可都在網路年代下長大的。
勉強擠上車後,我開始觀察他們的手機,50%以上都是智慧型手機,而且我相信比例還在快速成長。如果你是在這做行動運算的start-up,看到這場景大概已經爽到雙手顫抖了吧?
而且因為網路長城的關係,大部分在西方國家發展的web + mobile系統在這裡是不能用的,比如說Twitter,facebook,plurk,foursquare...等,也就是說對很多已經成熟的服務來說,這裡根本就是『處女地』。(雖然上述都已經有所謂的當地版了)
後來遇到的Mobinode Network聯合創始人C說,絕大多數是Android的用戶,iPhone是屬於比較高端的族群。(但是老實說,我看到很多iPhone)
非常多人 X 絕大多數為網路時代成長 X 智慧型手機比例很高 X 處女地 = web 與 mobile start-up的天堂
接下來我們聊聊這趟旅程的奇遇吧!
大衛知道我的來意後,邀請我到北京書蟲跟他幾位作Start-up的朋友見面,本來邀請的人只有6個,後來各自帶來的朋友加一加竟然有20幾位,大多是台灣人旅居,也有外國人到當地作start-up,還有些不太會說中文的華僑,千里迢迢到北京創業,以下是跟我聊得比較多的幾位朋友們。
- Mobinode的C,Mobinode可以說是當地的TechCrunch,跟36氪不太一樣的是他們的文章不是翻譯自TechCrunch,關注的也是中國大陸的Start-up消息,我現在每天拜讀:
- 聚美優品的Y,作化妝品的團購:
- Edelman Digital的J,Edelman Digital是世界最大的私有公關公司,這間不是Start-up
- 還有『去哪兒』的K,『去哪兒』是當地很大的旅遊搜索引擎
我本來只想找大衛聊聊,拖他的福,我一次可以跟20幾個同道中人認識學習,跟加薪2000%一樣值得讓人開心,我歸納出一些我交流後的結果於後:
生活環境有差,但是機會無限
『你在這裡的感想如何?』我問來自臺灣,目前在街旁工作的年輕美女G說。
『這裡太棒了,你不要等了,趕快過來。』
『生活水準不會比較差嗎?』我再問。
『生活水準與環境是差了一些,但是機會無限,生活水準跟環境在機會之前根本不算什麼。』
在這裡的創業家給我一種.com危機之前樂觀的感覺。以某些公司還沒有開始營利的狀況來說,我想原因有二:
- 募款對容易
- 因為對很多business model來說,這裡根本就是處女地,只要執行好很簡單直觀的idea,就能夠在龐大的經濟體下擁有不錯的營利。
- .com 與 mobile在這裡才剛剛要開始。
當地高手雲集,明手暗手通通來
後來參觀K的公司時,常常聽他說到某某是從百度過來的,某某又是從新浪過來的,這些人非常厲害。『怎麼個厲害法呢?』我隨口問問,『They know how to do things here』,K說。
拿流量來說吧,除了台灣慣用的『廣告』與『社交行銷』之外,這裡的高手還知道如何創造遊走正邪邊緣的流量。這麼說吧,騰訊QQ絕對不會只是一個IM,他有很多置入性的廣告系統,當你登入的時候,系統就開始運作,有意無意的把你導向購買這些廣告的網站。你會說『這種廣告MSN也有阿』,那用Bonet強制植入的廣告系統呢?某些殭屍網路平常不進行DDOS的攻擊時,就發送廣告給宿主,這些當然也可以用錢買的到,雖然有點像耍流氓,但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這只是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如果你要過去,你必須要知道當地有當地的方法,熟知這些方法的高手雲集,千萬要事先做好功課。
我們不缺技術人員,但我們非常需要能夠作『商品化』的人
奇遇越接近旅途的尾聲,越發精采緊湊。幾天後,我收到N的回信,他說Wooha的C願意跟我見面聊聊,我撥了通電話,約了時間,打了的往競園方向過去。
Wooha: http://www.wooha.com/
C非常精明幹練,雄厚的自信下透露著千錘百鍊的實戰經驗。『你們最需要哪種人才』我問。
『我們最需要能夠把idea商品化,而且熟知技術語言,可以協調商品與技術部門合作,最後deliver產品的Project Manger』C說。
『技術人才呢?』我問。
『這裡的夠用了!』
跟我想的一樣,他們的技術人才便宜又好用,唯一的挑戰是你要能夠帶住他們,管理他們。
企業文化是start-up的基石
(註:這裡不是Wooha,不過對岸start-up的工作環境,大略就是這樣)
『做到目前,你認為對start-up來說,什麼最重要』我問。
『企業文化!你企業文化很棒,你的人才不怕別人挖。比砸錢你永遠比不贏別人,但是如果員工喜歡他的公司,待遇又非常合理,他們就會非常自願的留下來。』
『我們的企業文化是result,challenge,與sharing。』
result很容易理解,有challenge員工一直有超越自己的感覺,才不會覺得無聊,sharing重點在於團隊合作,藏私容易造成山頭林立,不僅所有員工都要”重造輪子”,對公司的發展也有非常大的害處,真有意思,C不愧是芝加哥大學的MBA,我自己就曾深受惡劣企業文化的荼毒。這種想法不是一般工程師創業的創業家短期之內可以參透的,我只能說如果執行成功,這公司的體質會比街上90%的公司好上很多。
『我們從創業之初就非常重視charity,不僅投入這邊自閉症孩童的治療,員工帶我們回鄉貢獻』
impressive,我想,這對team building來說可是超級正面的,charity所產生的滿足感也會釋放掉工作產生的壓力。I was really impressed。
『這裡的消費力道很可觀,我們目前單價4000人民幣左右,大家還是買的嚇嚇叫』C說。
而且還在持續向上衝高,我想,市場潛力驚人,但這次是這裡創業家親口跟我說的。
真是有開大船的fu,如果他說的都是真的,那這家公司不可限量。金貝木跟我說過,看公司短期看現金,中期看產品,長期看領導團隊,看來Wooha三項都具備。
在離別之際,C告訴我:『如果你要來,準備多一點錢(資金)吧!這裡什麼都貴。』我點點頭,謝謝他的分享。
趁年輕的時候西進吧
(鳥瞰中關村-北京的矽谷)
我會想到北京,因為:
- 對岸創業家活力旺盛、 富有征服的精神
- 方興未艾-市場競爭才剛剛開始
- 資金、機會與市場都相對多很多
後記一
第一天晚餐是雲南火鍋,一位在北京大學當博士後研究的法國朋友L所邀的,在坐都是歐盟與中國教育合作獎學金所聘請的科學家們(為啥台灣沒有跟歐盟有這種合作阿?),他們90%不喜歡北京的生活品質與研究水準,恨不得早一點回家,據他們說,北京學界只重paper,作法非常流氓,然後學生對研究的東西也不太熱情,大家都想早點拿到學位後出社會賺大錢,『他們眼中只有錢』L說。(當然,這是法國人眼光看中國)
同桌僅有的北京藉女孩Li認為當地的學術環境很差,勸我們一定不要到當地拿學位。她本身是在荷蘭拿到研究所學位的。
後記二
如果你志在對岸的跨國公司就業市場,你可以由『杜拉拉升職記』觀察出對岸的薪水情況,以杜拉拉的case來說雖然起薪比台灣少了很多,但漲幅之快可是台灣前所未見。我概略算了一下,如果你精明幹練,兩邊薪水曲線交會的時間約在32-35歲之間,也就是說,35歲以後,你的薪水就跟不上對岸的同儕了,再加上台灣高層的位置大多卡的死死的,機會就更別說了,要生活品質還是要事業?這要看個人的想法了。
1 經濟景氣好時,有人虧本。景氣差時,也有人賺錢。景氣好不是創業成敗的絕對
回覆刪除關鍵。
2 北京之旅後,可有體會這一世代的人要創業,只有專業能力與勇敢走出去,
是不足以成事的。更大的氣魄、膽識才能擁有基本的條件。
3 後記二:兩岸薪水的比較,這樣的基礎比對,意義不是很大。35歲是一關鍵的
年齡,不宜將自己的成就全都由身處的環境來決定。
4 不管如何,這樣的參訪是很有意義的,應可以給大家很多省思。
金貝木先生說的好,如果要去大陸工作,請把自己當做是『碰巧說同一種語言的外國人』,因為非常多文化與作法都跟我們熟知的完全不同。
回覆刪除我想,針對金貝木的第一點進行回覆,因為市場大,大陸自然而然成為國內網路與mobile start-up對外擴張的第一站,也有很多比較不適國內情況的start-up可以在對岸作,比如奢侈品這件事情,Wooha起來了,國內的9 in the box卻停止營業了。先不考慮管理與策略的因素,假設毛利率一樣(因為是奢侈品),9 in the box主打大台北,人口兩百萬,wooha主打北京,人口1972萬人,儘管9 in the box可以得到.5%(假設)的使用人口,而wooha只得到.1%的使用人口,wooha卻可以擁有9 in the box幾乎兩倍的使用人數,更何況北京當地成立網站與招募員工的成本比台灣低很多,素質卻不一定有差很多,這樣的成本與利潤的比較,就會決定一個這間公司是不是能活下來。
再來聊到擴張,台灣除了台北以外,幾乎沒有給網路start-up廝殺的第二市場,但是大陸卻可以出現跟美國一樣群雄割據的情況,這也就是為什麼wooha一開始就選擇大陸下手的原因。
當然,經營與管理才是決定企業成功的絕對因素,這一點我是非常同意的。
市場大、很多人都成功完全不等於你會成功。
回覆刪除成本的考慮必要的,但成本絕對不會決定公司是否能存活下來。
市場不接受的產品,即使成本再低,也會乏人問津。
不要忘記,創造市場認同的價值,才是公司能否存活的根本
的確是這樣,所以新創公司最重要的是創造市場認同的價值,不管是產品還是服務,是這樣說嗎?
回覆刪除很有趣的一篇文章,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的確是這樣,所以新創公司最重要的是創造市場認同的價值,不管是產品還是服務,是這樣說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