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不好意思啦,最近因為媽媽住院,自己的家又因為流浪貓到前陽台LONG STAY帶來跳蚤之災,家事公事之外,跳蚤還叮了我40-50個包,蟲蟲大戰實在搞個家裡人仰馬翻,遲交了這篇應該於五月底提交的稿子。
這次,我想介紹一本最近編的、也很有啟發的與領導管理有關的新書,日文原書名的中文直翻是「相信人,別相信事」,這個概念在一次李開復演講時也提到類似的觀念:「對人要信任,對事要再三確認」。(中文書名轉很大《第一次當主管就該學會的領導技巧》)
我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是:相信一個人工作時認不認真、努不努力,與這件工作到底有沒有確實做到好、做到位,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以前有個同事,常常感嘆自己工作很認真很努力,對公司也很認同很忠誠,對工作內容也很有熱情。但是,他做出來的工作成果就是與標準有點距離,有時候甚至需要別人幫忙重新來過。我可以相信他主觀上的心意動機,但客觀上的行為表現卻是影響團隊績效的關鍵。所以,我還滿認同作者提出來的觀點。
書裡面還有一個重點簡直讓我「換個」腦袋,就是有關「做決策」這件事。以前,當人部屬時,我曾經遇過一個主管,非常不容易做決策,或是總是要拖到最後才要做決策,常讓做事的我感到困擾。這件事常常造成我和主管關係失和。我也想過他的處境,他一定是想要做出最好的決定,才會這樣猶豫不決。作者對於做決策這件事,有非常獨到的看法,他認為做決策的關鍵不是要「正確」,而是要快;而且,關於「快」,不是趕著把事情做出來,而是比別人快。
以下就針對這兩個重點,摘錄精采書摘分享給大家:
■對人要信任,對事要再三確認
基於「對人要信任,對事要再三確認」觀點,作者指出,主管與經營者在每天處理日常工作中,為了把事情做到位,能順利貫徹決策、達成工作目標,就要把握三個帶人做事的關鍵技巧:
1. 用「數字」說話
2. 靠「溝通次數」培養交情
3. 到「現場」找真相
第一個關鍵技巧是「數字」:數字是老闆與上司在和部屬溝通時,最具體也是最重要的表達方式。例如:「上個月的營業額是一百萬日圓,這個月是一百二十萬日圓」,這樣簡單的說明方式可以讓對方在短時間內就理解狀況。這就是「用數字說話」的效果。如果沒有數字作為討論的根據,就只能憑空想像,這是很不切實際的。上司只憑模糊的概念摸索,絕對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同樣地,數字也是上司確認部屬是否確實把事情做好的重要指標。
第二個關鍵技巧是「溝通次數」:如果主管以為自己只要把想法向部屬說過一遍,就期待對方可以全盤接受與理解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這種結果只會讓上司與部屬之間的關係漸行漸遠,無論時間經過多久,事情都不可能會做好。
因此,傳達訊息給對方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加溝通的次數。同樣的說明不管重覆幾次,老闆或上司都得發揮耐心,直到員工將工作完成為止。總之,溝通時千萬不能抱著「只要有說就好」的心態,因為這樣等於什麼都沒做。
第三個關鍵技巧是「現場」:總是關在辦公室開會的人就是不明白「真相就在現場」的道理。不知道真實情況就做決定,當然無法得到滿意的結果。在這種上司手下工作的人,也只能說是種不幸。身為主管或老闆,必須經常到現場走動,了解真相。更何況,一般員工的心態是對主管「報喜不報憂」,沒有人會想從自己的嘴裡說出讓主管生氣的真相。因此,當主管親自到現場視察時,就必須有一套制度讓員工可以向主管提出符合真實狀況的正確報告。
我認為經營公司和帶人做事都離不開以上三個關鍵技巧。不管你是帶人的主管或是公司的經營者,如果可以經常用「數字、次數、現場」這三個關鍵技巧來檢視自己的工作,就可以釐清各種問題,並輕易找到對症下藥的解決方法。
■主管的決定未必要「正確」
一般人都認為老闆或主管的「決策」,必定正確穩當,其實不然。「決策」是否正確並沒有標準答案,即使決策獲得公司內所有員工一致認同,但如果產品推出後,市場反應冷清,買氣不佳,照樣得宣告失敗。因此,只有「客戶」才有資格回答什麼才是正確的決定。
就像出版一本書,出版社不能單方面認為作者寫了一本好書就一定可以暢銷;現實狀況是「賣得好的書才稱得上是好書」。決定書是好是壞的人,絕不是作者、編輯、而是實際掏錢出來購買的讀者(客人)。正因為如此,誰也不能斷言,老闆或主管做的決定一定是百分之百準確。
所以,決策不一定要「正確」,但必須要「快」!也許有人想問,「決定下得太快,萬一錯了怎麼辦?」我會反問:「花更多時間思考的結果,就一定不會錯嗎?」所以,重點不是一定要做出正確的決定,而是要盡快做出決定,發現做錯了,立刻修正就好。
你越快做出決定,就越快知道這個決定正不正確,修正的速度也會更快。為了等著做出正確決定而錯失時機的人,因為已經錯過時機了,等於永遠不會做出正確決定。老闆或主管的工作不是不能犯錯,也不是不能失敗。如果誤解了這個道理,就會把「為了避免失敗」當成拖延決策的理由。
■快,是指比別人更早搶得先機
做生意講求「速度」是大家都了解的道理。但商場上講的「速度」,其中真正的涵義,卻少有人理解。經營事業要求的「速度」,是指「比別人早一步搶得先機」,而不是趕著把計畫完成。
我們公司武藏野在二○○○年時,曾榮獲「日本經營品質獎」。這個獎的目的是為了表彰持續精進、追求卓越經營績效的企業。官方網站中詳細列出了過去獲獎企業的得獎理由,這些獲獎企業包括豐田、松下電器、富士、IBM等。
武藏野之後又陸續於二○○四年,二○○九年提出申請,但只有在經營績效成績最差的二○○○年得獎。其他兩次的申請,雖然評比分數提高了,卻始終無法再拿獎。無法獲獎的理由其實非常清楚,因為競爭對手增加,比較標準變得更嚴苛,所以不容易得獎。換句話說,能夠得獎,是因為比別人更早一步搶得先機的關係。
這其中的道理就是,越早開始就越有機會成功,就算成績中等,也能拔得頭籌。
日本最大的網路購物網站「樂天」,早已在市場佔據大餅;利用網路販賣文具用品的「Askul」也是如此;「黑貓宅急便」更是宅配運送業中的佼佼者。這些企業共同的成功因素,都是比別人早一步搶灘成功的緣故。比別人早一步開跑,就算跑得比較慢,也能夠贏得比賽。
對別人要信任。對。
回覆刪除那你一定要有一個前提,你的人都值得信任。更重要的一課題需確認是 " 你獲得你的人信任嗎?"。如你並不見得讓人信任,你的領導力就喪失殆盡。值得再思考吧?
溝通次數不見得是溝通有效與否的關鍵因素,正確溝通信息的能力,態度才是。
決策要快,決策的正確與否並不重要。這課題真的需要深思。
決策先要確定是否真的需要做決策,真正需要的決策就要正確。
快速決策,快速改錯。
我有一例子,我太太剖腹生產,有細菌感染,醫生等不急細菌培養,確定是何細菌,就用機率最高的細菌,開始用藥。數天後效果不好,就改用另一抗生素,後來還是無效,再換第三種抗生素,
效果還是不彰,剛好細菌已培養好了,結果是第一種抗生素就是對的。我們需要這種決策嘛? 還有一種可能的後果是:改來改去,到最後,大家都不相信這是最後決策,反正下一秒恐怕又要改正。大家都想等改到真正不再改,再來認真執行。
新提到此,我下次再談,因有事需先處理
個人認為「對人要信任,對事要再三確認」的重點在「對事不對人」,而不去假設或是憑既定印象判斷此人是否值得信任。另外,雙方的互信也可以從基於「對人要信任,對事要再三確認」的互動中培養。
回覆刪除也就是說,「對人要信任,對事要再三確認」也是主管重新建立信任關係與領導力的要訣之一。
同樣的情況,「正確溝通信息的能力與態度」是有效溝通的關鍵因素,「靠溝通次數培養交情」則是培養信任關係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是從培養信任關係這點來看,溝通的有效性不是重點,因為溝通頻繁而建立互信是重點。
歸根結底,這些都是帶人帶心的方法。
其實我編書時,也是對那個決策不必正確有點衝擊,因為實在讓我太意外。不過,在商場上,就作者那樣的邏輯,我是能接受的,快速決策,才能更快掌握修正的時間。如果為了一個正確的決策而錯失時機,就沒機會了。我想這是作者說這話的理由。我當時也心理保留一個問題,如果那個錯誤太大,大到會造成公司危機,是不是還敢這樣做呢?但話又說回來,沒人能預先知道成果,我個人也認為,害怕失敗而不敢行動,是最大的失敗。不管怎樣,成敗都會是在成長的養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