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創業要成功,一定要懂現金流

為什麼業務明明很好,公司卻無預警倒閉?
為什麼那個虧錢公司卻死不了?
最近編了一本書,才發現了經營公司的奧妙……以上這兩個問題,答案都和現金流有關。第一個公司因為現金周轉不靈,所以提早倒閉,第二個公司因為現金流量管理良好就可以無限期賴活下去。(你問:為什麼要這樣賴活呢?因為,這種賴活可以提供老闆很多好處,所以可能是老闆的妙算。)

說實在,創業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包括我自己(我還在自我充實實力中)。好消息是,開公司一點都不難,名片上的頭銜也可以自己決定,自己想當什麼就當什麼,真是人生一大成就!但,真的這麼簡單嗎?當然不,因為壞消息是,五年內失敗的公司高達九成,真的能活下去的公司是少數中的少數。

所以,這年頭,開公司沒什麼了不起,能把公司經營到能賺錢,才是真本事!

這是我最近的體會,回想這幾年直接間接聽見看見的創業故事,也真的是這樣。

由於自己身在出版業,我聽過很多編輯人(也就是技術出身的專業人士)創業,他們有出版理想也肯吃苦非常耐操,一個人當三個人用也無怨無悔,有一個朋友自己選書、買版權、自己當翻譯、找印刷廠順利出版、也自己去找通路說書賣書,出了一本之後就無以為繼……有一個編輯把房子拿去貸款出來開出版公司,經營兩年也走不下去……一個朋友的朋友也開了出版公司,也是約兩年就不太行……這些例子實在太多了也太雷同了,就不再贅述。

我和一位出版業界非常有份量的前輩討論到這些出版社經營問題時,前輩說這些公司大部分都不是因為業務面的問題,而是財務問題而關門,更具體一點說,就是現金流的管理不正確。我想,多數編輯人有技術能力,可能也有業務能力,但都嚴重缺乏財務能力。而這三種能力,可能是企業經營成功的鐵三角,缺一不可。所以,我也提醒自己,我需要補強的能力就是正確的財務觀念。

最近選編《每一個動作都是成本─很會賺錢的人,是怎麼想事情的?》一書,裡面介紹企業界控管成本的實例,希望提供讀者:不用看財務報表、不必懂會計,也能學會財務經營的技巧。

書中有兩個重點:

一、啟發企業界更重視成本與獲利的關係,因為企業界到處都有浪費的事情;
二、要提醒所有懷抱熱情與理想的創業家,一定要注意現金流量的管理,因為一個現金觀念不正確,公司就會提早關門。

也提供提高公司獲利的五個思考角度:

一、從策略的角度:做對的事,賺最多。
二、從作業流程的角度:最好第一次就做對,因為錯誤的流程就是浪費的流程。
三、從人員的角度:找對的人,最省錢。
四、從空間的角度:辦公室、廠房、倉庫有很多你忽略的機會。
五、從財務的角度:一個財務觀念不正確,公司可能提早關門。

在這裡,分享書中兩個例子給大家參考。

某食品批發商決定拓展業務,發展自有品牌的即食產品。公司從原本產品週轉率快速、現金交易的經營模式,轉向需要投注大量現金,客戶也要求更長的信用期限、延後付款,這麼一來,公司資金嚴重周轉不靈,最後終於宣告倒閉。作者提醒,如果對成本的了解和管理不夠正確,對公司營運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另一家原本瀕臨倒閉的公司,有機會接下一筆巨額訂單,為了拿到這筆訂單,公司必須自掏腰包研發產品,不過這樣他們也有好處,可以獨占這門高利潤的業務。因為以前沒有這樣的經驗,他們不知道如何報價,只好向業務員請教,那位業務員極度渴望得到這筆生意,而且是出了名的樂觀。他估計研發這筆業務的成本是三百萬英鎊(約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為了謹慎起見,他們加上一倍,預估支出會增加到六百萬英鎊(約新台幣三億元)。結果,他們真的爭取到這筆訂單了,但如果他們沒有及時被另一家公司併購的話,很可能會被總共六千萬英鎊(約新台幣三十億元)的開發成本給壓垮。

每一家公司有自己的問題,只要改善自己的問題就能找到獲利的機會。我自己還沒創業,但編完這本書,我真的改變了對工作的看法,舉個例子,我們和一般出版社一樣,通常把封面設計外發,封面設計費是7000,如果對方提供的圖片不適合(有些圖庫老舊,通常都不太適用),由我們公司提供圖片的話,設計費就是6000。我在月底核算稿費時發現,圖片的成本約200多元,但我扣了他1000元,原來覺得有點良心不安;但再想想,我找圖的時間都是成本,扣他1000元也不過份。

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這位設計師,我會選擇改善圖庫品質,因為這是我的關鍵核心技能,也是重要的獲利來源。何況,現在很多網路圖庫,使用方式都是用多少花多少,不像過去必須一次買下光碟數千張照片,但可能用不到百張。這個投資直接就能幫助獲利啊!

所以,不管是領人薪水還是自己創業,千萬別讓自己的熱情與拚勁,造成公司的大災難,一定要搞懂成本與獲利,還有現金流的觀念,公司才能真的成為年年獲利的賺錢機器。

8 則留言:

  1. 的確,『能週轉』不管是對人或是公司來講都是無盡的寶藏。錢脈就是新創公司的命脈。

    回覆刪除
  2. 創業首要關鍵是創造新價值,如無被市場接受的新價值,就是再好的資金流也不會成功。

    一家已存在的公司透過成本管理、控制費用來賺更多錢是可行的。只是新創事業恐怕無法因此賺錢。

    文中所提食品批發商因發展自我品牌業務導致資金週轉不靈而倒閉,我倒認為這是企業發展的策略規劃能力有問題,資金只是表面看到的問題。
    另一家接下鉅額訂單的公司,我比較會認為是一賭博,不是企業經營。

    新創一事業與管理一企業是很不一樣的。

    回覆刪除
  3. 我最近在創業的過程,需要與世界獨大原廠共同創造一個新品牌的同時,備受考驗的第一的問題是 ,如果沒有這麼原廠的幫助,新品牌(新價值) 還未養起來,我要靠甚麼存活?

    一切都要先存活才有機會往下走! 這個把握好了,就是站穩的第一步

    回覆刪除
  4. >> 這種賴活可以提供老闆很多好處,所以可能是老闆的妙算。

    我對所謂的『很多好處』頗感興趣,可以請 Vivian 解釋一下嗎? :)

    >> 第二個公司因為現金流量管理良好就可以無限期賴活下去。

    就創業來說,賴活不完全是壞事。

    有些產品比市場還早太多,像是平板電腦,微軟十年前就做了,只是當時 Fail。

    賴活,偷生,最重要的是掌握機會,時間會不定時的拋出機會,至少要先撐到接住球反應的那一刻。

    >> 前輩說這些公司大部分都不是因為業務面的問題,而是財務問題而關門

    這樣的例子,在各個產業的新創公司,都前仆後繼的發生 :|

    >> 《每一個動作都是成本─很會賺錢的人,是怎麼想事情的?》

    這一類的書,好像還蠻多的,只是多數都是翻譯作品,像是日系風格的中小企業管理類型的書,就會深入談到。

    >> 希望提供讀者:不用看財務報表、不必懂會計,也能學會財務經營的技巧。

    就我個人來說,學習這些技巧,是透過由實務到理論的學習過程,

    一、參與過軟體新創公司的早期團隊。
    也許很多營運細節沒有被告知,但是因為身為內部關係人,還是獲得不少資訊,加上後天的努力學習,還是推論出不少不能說的秘密!! XDD

    二、參與房地產投資社群,及評估案件。
    每一個投資案件,都在評估貸款成數和本金,也在試算每個月本利攤還和募資現金的額度,現金流估算的基本功,我是這樣練出來的。

    三、參與新創公司設立籌備到營運。
    現金流估算只是個開始,算到資金短缺的時候,嘿嘿~那就是磨練資金調度的功力了。

    回歸原文,不用看財務報表、不必懂會計,也能學會財務經營的技巧。我相信是可以的,不過我認為這裡指的財報是標準的財報三表,會計則是指較狹義的財務會計或是稅務會計,而不是 "管理會計"。財報很多時候是反應過去的狀況,可是經營管理是要解決從現在起的問題。

    回覆刪除
  5. >> 一家已存在的公司透過成本管理、控制費用來賺更多錢是可行的。只是新創事業恐怕無法因此賺錢。

    我了解伯父的說法。

    我也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多數的新創企業根本還沒有創造出規模經濟,所以成本管理、控制費用,效益不大。

    但是為什麼新創公司還需要財務經營的專業,正如 Vivian 文中所提,多數編輯人有技術能力,可能也有業務能力,但都嚴重缺乏財務能力。

    這裡的財務能力指的是什麼呢?我認為指的是 數字-時間 的掌握度,這可能不是看完一些書籍,或是在特定專業領域精通熟稔,就久而習之的事情。這需要鍛練與學習,每一個操作都得校正,才會越來越精準。而很多的專業人才在創業前,根本沒有充分準備這個功課。

    至於伯父提到的食品批發商的策略規劃能力有問題,這是一個有趣的議題,什麼樣的部門才是策略部門?這個問題是否也反應出跨組織協同合作間有問題?

    >> 另一家接下鉅額訂單的公司,我比較會認為是一賭博,不是企業經營。

    我也了解伯父的說法。這確實是短線高槓桿。

    文中也提及,原本瀕臨倒閉的公司,似乎也只能背水一戰;但最後這家公司不但爭取到訂單也被併購,也許對該企業關係人來說是個好的結局。

    企業的一生似乎只能成敗論英雄,而不究其操作手法?

    回覆刪除
  6. 新創公司無奇不有,不同產業有不同的成功關鍵因素,同一產業中,每一個別事業亦應有適合發揮自己能力的競爭策略。有效執行對的策略,才能殺出一條生路。
    批發商只經營通路,品牌產品的經營要經營品牌與產品,兩者經營的複雜度相去甚遠。不同環境、時空策略會很不一樣。品牌力與產品力決定經營策略。

    企業的利潤與風險是平衡的。企業經營是不宜靠無法掌握的 " 好在 "即時被收購。

    財務能力是最後的結果,錢燒完了。之前的創業想法、作法可能是埋下失敗的主因。創業不成原因不一而足。財務並不一定是關鍵。

    回覆刪除
  7. 這種賴活可以提供老闆很多好處,所以可能是老闆的妙算。
    -----------我提到這件事,是看過一些沒上市的中小企業老闆,把公司戶頭當自家財庫在用。個人家庭與生活費用包括子女的留學教育費等都可以拿到公司報帳,虧是虧公司的,但老闆一家人可優渥逍遙過日子。這是不是很多好處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