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大公司,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實習生所做的事,不輸給正職人員。
在中國,要挑好的實習生說起來不難,先挑學校,在挑科系就絕對不會錯。在北京更簡單,因為名校多,基本上直接鎖定北大、清華和人民大學(以商學院著稱)更保證不會錯。
在台灣,實習生與工讀生幾乎無異,基本上倒水、準備會議資料、打雜等是工作的80%。在中國,實習生會做financial model, 和正職人員一樣加班到10點,上班第一天是週日,翻譯、做專案、指導廠商等樣樣都來。
更大的差別,是在事業心。在台灣,很多的打工是迫於經濟壓力,說實在的學生出來打工和找正職在心態上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為了賺錢,後者較偏重個人發展,因此,個人實力的培養基本上是不會從實習或打工上累積到的。
中國與美國在實習計畫上有相當多地雷同之處,基本上實習生被對待的方式就跟一般正職無異,不會有人因為是實習生所以犯錯可被原諒,或是可以被派去打雜(我打雜的程度還比實習生多呢!),會做financial model 的實習生更是搶手,能夠用每日人民幣100元找到人幫你做financial forecast, 難怪這個國家經濟發展快得讓人咋舌。
最妙的是,你對待中國的實習生絕對不能太好,實習生多半認為你給他越多的工作和越艱難的任務才代表這家公司有潛力,對他個人發展有益,因此,你越壓榨他們,他們就越開心;名校畢業的實習生往往個人意見會很多,此時,正職人員就得擺出「比你多吃幾年飯所以你得聽我的」架子,才能壓住他們的氣勢。有一次,我還面紅耳赤地和一個實習生爭辯一項流程問題,無論我如何解釋風險控制點、公司政治和流程之間的關係,她還是很堅持得用她的方法做。
因此,正職人員為了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就養成了一種不斷提及「當年勇」的習慣,中國人在與實習生溝通時會不斷提到過去自己的豐功偉業,間或加入「我說你果然思想還是個學生阿!」的感嘆才能震住實習生。不過,也許我是幸運的,聽很多前輩說在中國其實要請到好的實習生不易,是因為在北京所以才特別地容易。
在台灣「領多少錢做多少事」的邏輯在此地並不管用,因為競爭的壓力是每分每秒在你身邊如真空般吸走你的活力,身為正職的我,有時都感嘆還不如實習生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