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斗膽,嘗試用個命題貫穿最近的情形以及延續 "文化" 一文的戰火 (好壞,XDD)。
事實上,該文一發時,我就跟 Guest 讀者一樣的想法 "覺得你寫的都與你經歷的,出入太大",這是Start_Up工程師過於強調突出『文化』一事的反差、反效果。敘事和說故事整合在一塊,確實讓關係人不容易乾淨地回應,難道這是Start_Up工程師大型史詩企劃的一部分? XDD
我投入甚多的一個新創團隊,近兩個月持續討論(沒有臉紅脖子粗,不夠力)了 "價值" 一事。新創公司就該花資源討論價值嗎?也歡迎讀者討論。
當然,我們討論的不是『文化』,但一樣是屬於核心價值的一塊拼圖。以近期的戰役舉例,『文化』作為『策略』的一部份,還是『策略』為『文化』服務?兩者之間的主從性問題,奠定了團隊發展基礎,雖然商業上以 "結果論" 來看待,但是影響最終結果的變數太多;稍後會再說明這和 "創業" 的關係,請大家先記得『以終為始』這個概念。
>> "對於公司高層管理者來說,一切都是成本,機會成本以及最佳化的選擇過程。" 以上為 Guest 讀者所回覆。
這些話我幫忙補充一下:"對於公司高層管理者來說,一切都是成本,機會成本以及最佳化的選擇過程;對員工來說也是。"
最近剛好從舊書店挑了幾本月旦法學雜誌,有幾本主題都是在思辨研究公司法中的一些疑義。當公司營運進行重大結構改變時,與股東原先的投資考量不符時,股東的退場機制該如何進行。上述所說,是從資本的角度來看;作為持有員工認股權證的新創公司早期員工,其所投入的時間、心血、情感、金錢(實現認股機制時),在我個人來看和投資無異,與其說是技術股,不如說是智慧資本。
行為需要有誘因、動機,投資是,參與新創事業也是;當早期員工參與一段時間後,由於自身的內在需求改變,或是外在的變化(例如公司營運進行重大結構改變時),就會面臨和一般股東一樣的抉擇,是否要退出?應觀眾要求,我個人的評估我打算另文論之。
>> "有些人看得清楚,想法也都不錯,可惜青春有限,無法繼續等待,算是可惜,但是早走也好,因為以後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必有逆境,與其那時棄船,不如早些離開。" 以上為 Guest 讀者所回覆。
是否離開的人即是爛蘋果,當然不。客觀的說,公司在不同階段,需求不同的團隊。怎麼面對轉變與過渡,才是考驗管理者的柔性能耐。
有個朋友曾跟我介紹一篇文章,去年紐約時報的「企業家專欄」,題目「The Secret to Having Happy Employees」,引述了其中一句話 "
I fired the unhappy people." 我認為這僅是從資方的角度,這也是為什麼Start_Up工程師嘗試想提醒『文化』的重要性,試從勞方的角度解讀:
我是在某某公司工作才感覺不快樂,領導人無法激起工作夥伴的熱情,我對現狀不滿,我換工作,或是,我創業。
呼應前文,工作者在人生不同階段,適合不同的團隊。
事實上,就我的角色,我很感謝那些釋放出人才的公司,這樣我和我的團隊們才有用武之地(私心地表示)。甚至要感謝那些公司所製造出的困境,讓工作者產生想要變革的念頭,間接促進產業的創新。當我在接觸這些潛在創業夥伴時,我感覺他們都想追尋某些核心價值上的差異,來尋求認同。
我不知道實現核心價值對一筆買賣來說是否划算,大膽學,不怕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