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業務導向 vs. 資源導向

據說,嗯,據說,茶水間也開放徵稿了,這是一個有趣的實驗,有興趣的請打這隻電話 0800-543543 (這是我掰的五四三專線),今天開放十個名額。

繼上回公司自理 vs. 公司治理一文發表後,有讀者回覆提問了兩個問題:

一. 面對這些操作,小股東該如何自處呢?

二. 蒐證後在董事會中舉發嗎?

讓本刀來一一剖西瓜,事實上,股東們原本還蒙在西瓜裡,直到人事問題導致三個月內召開了第二次臨時股東會,並同時檢視財務報表,才發現事情大條了!帳上的現金很快就要燒盡,中高階執行事務的人相繼求去,怪怪,這下不得了了,股東會得介入了。

小公司隨便一個股東似乎也不算太小,每位股東至少都持有將近10%的普通股股份比,至少在法律面的權利與義務,並不算是小股東。(股本小的關係)

是的,這本該是董事會的功能,作為眾股東代理人的董事會,應負起監督之責;可惜的是,和台灣多數的中小企業一樣,董事會成員往往只負責出資,湊齊三至四人,也僅是為了遵循公司法中股份有限公司之最低董監事人數規定。未能發揮實質效益的董事會,也就淪落至傳說中的「橡皮圖章」,依法蓋章;畢竟營業項目不是多數股東的擅長領域,這些「哥爸妻夫」當初也是基於信任而參一腳,是以經營管理還是由創辦人(前文狀況三中的 CEO,以下都稱之為 CEO)說了算。

該 CEO 擅長的是 "業務",負責維持客戶關係,並將專案接回交由內部製作;過去幾年,由於專案的利潤高,所以經營的還不錯,算是有聲有色。美中不足的是,專案畢竟只是設計外包的角色,沒有辦法複製;於是,CEO 就想推動業務轉型,改為 "衝量" 的新模型,這一把火就燒出前述的現金問題!新的商業模型就像是自行開發產品一樣,先自行投入資源,再希望客戶買單;過去的專案型態還可以要求預收貨款,但這次的資源投入超出了營運的負荷,現金部位吃緊了!

至於,將士掛冠的問題,也是與專案的型態有關;過去,"業務-專案" 的型態,客戶需求與臨陣決策都是靠 CEO 一人搞定,也由於內部資源另有專案經理人協調,所以業務在客戶端常有 "過度承諾" 的事項發生。常年為之,內部自然怨聲載道,是以人心的浮動並非偶發問題。

綜合以上,公司營運不可能失去該 CEO,股東會只好限縮該 CEO 的權力,階段性地暫管財務,決策方式則由外部業務導向,改變為內部資源導向

終於終於,要切入主題了。這次的主題是 "業務導向 vs. 資源導向",相信不管是新創公司還是成熟公司,在一次次的決策機會中,都得面臨這個難題。以新創公司為例,新創公司本來就沒甚麼資源,總是要能先養活自己和團隊;餓不死之後,就會面臨考驗,是否要超出內部資源能力,接下具挑戰性的試煉?那會不會資源導向久了,利劍都鏽了?可是,盲目的追求業績,後果將是內部整合的離心問題。

這是個藝術,小的拋個磚,請諸君指教。

最後,股東會要求該 CEO 返還所得及非公司營運支出。此事才告一段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