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地點:這個月初 (12月2010年)又去上海出差5天4夜。。。 我過去這3年來大概每年都有50天都在上海或是北京出差。。。
任務:用三天的時間跟大陸的跨國藥廠資深銷售經理討論 "策略性行銷理論與概念"
人物:十二位大陸籍資深銷售經理,個別都在五間不同的全球前五十大的歐洲跨國藥廠服務
話說我這次去上海的時候對中國市場的龐大與潛力又有更新的認知。這種認知是從不同的歐洲跨國藥廠對中國的未來策劃得到的:從現在開始不同的中國一線城市(譬如上海,北京,南京等)的市場規模將以歐洲國家等級市場看待,不再以都會區等級來衡量。這種認知不是草率決定,而是經過過去五年來的考量與研究(主要以衛生/健康經濟學 [health economics]以及傳統經濟研究來做出這樣的決定)。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中國一線城市的經濟與銷售規模可媲美歐洲的國家等級。因此每個一線城市的銷售主管會以歐洲國家級主管的職權,責任,與福利來看待。還有這些跨國藥廠對這些個別中國一線城市的投資量,投資報酬率衡量,市場研究分析,銷售策略以及行銷策劃也會國家等級來同等對待。由此延伸,譬如說在上海打的廣告會與北京的不同,會針對每個一線城市的地方特性做出區隔,而不是用一個廣告打遍整個中國。
我個人覺得這種認知是非常務實的。整體上來說,歐洲的跨國藥廠的經濟規模通常都沒有美國跨國藥廠的大。所以對於區隔以及鎖定某個區塊 (Segmentation & Targeting) 來做開發的卓重性更顯重要。當這些歐洲跨國藥廠把中國的一線城市當國家級市場看待時,他們比較可以充分的發展每個一線城市的潛力與機會,而不是草草的依賴每個城市的重點客戶為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反過來看,一般台灣公司對大陸的觀點充滿矛盾。整體上來說,台灣公司對大陸市場的觀點還是停留在“大陸”的心態:好像整個大陸市場沒有區隔,沒有差別,沒有地方性的特質。對一個城市的認知可以直接應用在另外一個。可是這時候台灣公司在大陸的發展也只有卓重在幾個城市:東莞,深圳,蘇州,等等。通常去過大陸旅行/工作的台灣人也會把他們在幾個城市的認知套用在整個中國。這樣的認知會是對自己非常不利的。因為台灣公司的規模跟歐洲跟美國公司比起來非常有限。所以我們更應該學習歐洲跨國藥廠一樣的把每個中國的一線城市當成個別的市場看待,個個分開來發展開拓。
說真的,台灣人跟大陸在語言以及文化上基本上是沒有差異的,可是我們對大陸的認知卻好像故意要區隔開來,好讓我們自己覺得我們跟所謂的“阿六仔”有真正的不同。當我們時常強調台灣市場與所謂的“大陸市場”有所不同時,我們應該也想想每個中國一線城市的市場規模已經遠遠超過台灣,所以更應該以國家等級來看待,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