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之前,當然有其他的會議來鋪陳:Webex(對這比教陌生的讀者:這種會議可以讓散布世界各地參會者同時看到你在電腦上做什麼),Teleconference,LiveMeeting(比較單調的Webex),還有當然傳統的電話討論。等這一系列的會議結束後,再來開會討論這些會議本身的ROI (return on investment)值。在這同時也必須每兩個星期開一次所謂的 “MTC Meeting” (stands for “Monitoring, Tracking, and Control”)來確定大家都有做到該做的,並且提出新看法。然後每一季再來開 quarterly review來說說每一季的進展與下一季的計畫審核,然後每半年再來開 semi-annual review(基本上相同的事,不過以半年為單位),最後年底當然要再來開 annual review以及 vision plan for year XXXX(基本上也是相同的事,不過。。。您猜到了:以每年為單位)。
平均起來每個會議從十分鐘到五小時都有。最主要是看參會者裡面有多少長舌公/婆 (英文版: windpipe) 在裡面。有時候參會者越多並不代表會議時間會更長。聽起來蠻浪費時間的?聽起來這些會議的產能非常低?某種程度我同意。
所以經過這是十幾年來的各種場合的開會經驗,我從這些會議裡晤出了一些真理:
- 如果一個會議超出40分鐘的話,裡面的內容整體上不太重要。跟貨幣一樣,會議時間越長,每分鐘的單位價值越低。如果一個會議超出40分鐘,不管參會者裡面的人頭銜有多大,內容都不怎麼樣,你大可放心的用iPhone 或Desire上臉書跟朋友留言報怨你現在的處境而不必擔心你錯失了什麼重點。
- 如果會議的參加者超出三個的話,通常只有兩到三個人會發言,其他人都會閉嘴,裝做在聽,然後忘掉會議內容。
- 如果在會議的開始沒有一個會議行程(agenda)的話,而且沒有人依照會議行程進行的話,內容會飄流不定,然後以沒結果收場,然後大家會忘掉會議內容。
- 在任何一個會議裡,如果每個人沒有最少提出三個問題的話,他們沒有在聽。
- 聰明的管理人會把一個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會議切成幾個30分鐘長的小會議來傳達訊息,而且每個會議內容不會超出3~5個重點。這樣大家會比較記得每個會議的內容。
- 好的管理人應該有很好的溝通技巧。如果你的老闆常常開那種長篇大論的2~3小時會議而不曉得如何在30分鐘內傳達訊息的話,那你可能無法從他/她哪裡學到太多,更有可能會被他/她煩死。因為他/她可能只曉得拼命的用時間換成果,毫無作事方法。建議換新工作。
好了,我已經寫了六點,已經違反我3~5點的原則,下次再聊!如果有任何意見請不吝發言,謝啦!
這?我只能說第六點是真知卓見阿!『拼命的用時間換成果,毫無作事方法』->這跟金貝木說的『如何工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回覆刪除如果可以,在會議前應該盡量先把主題以及相關的資料傳遞給與會者。而不是到了現場才開始逐一複誦,甚至連開會的目的都是到了現場才知曉。
回覆刪除另外,就是會議的紀錄與結論,應該確實做到跟進,以免成為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偽會議。
brain storming應該不算在裡面,很少有30分鐘的brain storming還很有效的。
回覆刪除如果可以,在會議前應該盡量先把主題以及相關的資料傳遞給與會者。而不是到了現場才開始逐一複誦,甚至連開會的目的都是到了現場才知曉。
回覆刪除另外,就是會議的紀錄與結論,應該確實做到跟進,以免成為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偽會議。